課外文言文
蘇洵《張益州畫像記》原文及翻譯
蘇洵
【原文】
至和元年秋,蜀人傳言:有寇至邊,邊軍夜呼,野無居人。
妖言流聞,京師震驚。
方命擇帥,天子曰:「毋養亂,毋助變,眾言朋興,朕志自定,外亂不作,變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競,惟朕一二大吏。
孰為能處茲文武之間,其命往撫朕師。」
乃推曰:「張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
公以親辭。
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
至之日,歸屯軍,撤守備,使謂郡縣:「寇來在吾,無爾勞苦。」
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慶如他日,遂以無事。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於淨眾寺,公不能禁。
眉一陽一蘇洵言於眾曰:「未亂易治也,既亂易治也。
有亂之萌,無亂之形,是謂將亂。
將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未墜於地。
惟爾張公,安坐於其旁,顏色不變,徐起而正之。
既正,油然而退,無矜容。
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爾張公。
爾繄以生,惟爾父母。
且公嘗為我言:『民無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蜀人多變。
於是待之以待盜賊之意,而繩之以繩盜賊之法。
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於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賴之身,而棄之於盜賊,故每每大亂。
夫約之以禮,驅之以法,惟蜀人為易。
至於急之而生變,雖齊、魯亦然。
吾以齊、魯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齊、魯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於法律之外,以威劫齊民,吾不忍為也。
』嗚呼!愛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見也。」
皆再拜稽首,曰:「然。」
蘇洵又曰:「公之恩在爾心,爾死,在爾子孫,其功業在史官,無以像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
皆曰:「公則何事於斯,雖然,於我心有不釋焉。
今夫平居聞一善,必問其人之姓名,與其鄰里之所在,以至於其長短大小美惡之狀。
甚者,或詰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見其為人,而史官亦書之於其傳。
意使天下之人,思之於心,則存之於目。
存之於目,故其思之於心也固。
由此觀之,像亦不為無助。」
蘇洵無以詰,遂為之記。
公南京人,慷慨有大節,以度量雄天下。
天下有大事,公可屬。
系之以曰:
天子在祚,歲在甲午。
西人傳言,有寇在垣。
庭有武臣,謀夫如雲。
天子曰嘻,命我張公。
公來自東,旗動纛舒舒。
西人聚觀,於巷於塗。
謂公暨暨,公來于于。
公謂西人,安爾室家,無敢或訛。
訛言不祥,往即爾常。
春爾條桑,秋爾滌常西人稽首,公我父兄。
公在西囿,草木駢駢。
公宴其僚,伐鼓淵淵。
西人來觀,祝公萬年。
有女娟娟,閨闥閒閒。
有童哇哇,亦既能言。
昔公未來,其汝棄捐。
禾麻芃芃,倉庾崇崇。
嗟我婦子,樂此歲豐。
公在朝廷,天子股肱。
天子曰歸,公敢不承。
作堂嚴嚴,有廡有庭。
公像在中,朝服冠纓。
西人相告,無敢逸荒。
公歸京師,公像在堂。
翻譯:
宗仁宗至和元年秋天,四川一帶人傳說,敵冠將要侵犯邊界,駐邊軍士夜裡驚呼,四野百姓全都逃光。
謠言流步,京城上下大為震驚。
正準備命令選派將帥,天子說:「不要釀成禍亂,不要助成事變。
雖然眾人傳說紛起,但我的主意已定,外患不一定會釀成,事變卻會從內部興起。
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決。
只需要我的一二個大臣去妥善處理。
誰能夠處理好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撫我的軍隊。」
於是眾人推薦說:「張方平就是這樣的人。」
天子說:「對!」張公以侍奉雙親為由推辭,未獲批准,於是就動身出發。
冬季十一月到達蜀地。
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駐軍回去,撤除守備,派人對郡縣長官說:「敵寇來了由我負責,不必勞苦你們。」
到明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像往年一樣慶賀新春,於是一直相安無事。
再到了明年的正月裡,百姓相互商量要把張公的像安放在淨眾寺裡,張公沒能禁止得祝
眉一陽一人蘇洵向眾人說道:「禍亂沒有發生,這是容易治理的;禍亂已成,這也容易治理;有禍亂的苗子,沒有禍亂的表現,這叫做將要發生禍亂,禍亂將發未發之際最難治理。
既不能因為有禍亂苗子而操之過急,又不能因為還沒有形成禍亂而放鬆警惕。
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勢,就像器物雖已傾斜,但還沒有倒地。
只有你們的張公,卻能在它旁邊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
扶正之後,從容退坐,沒有一點驕矜自得之色。
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孜孜不倦,這就是你們的張公。
你們是因了這張公而得生,他就是你們的再生父母。
再者張公曾對我說道:『老百姓沒有不變的性情,只看上司如何對待他們。
人們都說,蜀地人經常發生變亂。
所以上司就用對待盜賊的態度去對待他們,用管束盜賊的刑法去管束他們。
對於本來已經戰戰兢兢、連大氣也不敢出的百姓,卻用殘酷的刑法去號令他們,這樣百姓才忍心不顧自己這父母妻兒所依靠的身軀,而淪為與盜賊為伍,所以常常發生大亂。
倘若以禮義來約束他們,用法律來差使他們,那麼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
至於逼急他們而發生變亂,那麼即使是齊魯的百姓也會如此的。
我用對待齊魯百姓的方法對待蜀人,那麼蜀人也會把自己當成齊魯之人。
假如任意一胡一 來不按法律,用一婬一威脅迫平民,我是不願幹的。
』啊,愛惜蜀人如此深切,對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張公之前,我還未曾見過。」
大家聽了,一齊再重新行禮,並說:「是這樣的。」
蘇洵又說:「張公的恩情,記在你們心中;你們死了,記在你們子孫心裡。
他的功勞業績,載在史官的史冊上,不用畫像了。
而且張公自己又不願意,如何是好?」
眾人都說:「張公怎麼會關心這事?即使如此,我們心裡總覺不安。
如今平時聽得有人做件好事,一定要問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處,一直問到那人的身材長短、年齡大孝面容美醜等情況;更有甚者,還有人訊問他平生的愛好,以便推測他的為人。
而史官也把這些寫入他的傳記裡,目的是要使天下人不僅銘記在心裡,而且要顯現在眼前。
音容顯現在人們目中,所以心裡的銘記也就更加真切久遠。
由此看來,畫像也不是沒有意義。」
蘇洵聽了,無法答對,就為他們寫了這篇畫像記。
張公是南京人,為人意氣昂揚,有高尚節操,雅量高致,聞名天下。
國家有重大事情,張公是可以托付的。
末了以詩作結,寫道:
大宋天子坐龍庭,甲午之年日月新。
忽然蜀人謠言起,邊關敵寇將興兵。
朝廷良將紛如雨,文臣謀士多如雲。
天子讚歎說聲嘻,命我張公遠出征。
張公方平來東方,西風獵獵大旗揚。
蜀人圍觀睹風采,人山人海滿街巷。
齊道張公真堅毅,神色鎮靜又安詳。
張公開口諭蜀人:「各自還家且安頓,謠言莫傳自安寧。
謠言不祥且勿聽,回去照常作營生。
春日動手修桑枝,秋天谷場要掃清。」
蜀人磕頭拜張公,稱他就像父與兄。
公在蜀國園林居,草木繁茂郁蔥蔥。
宴請文官與武將,擊鼓作樂咚咚響。
蜀人慶賀來觀望,共祝公壽萬年長。
姑娘佳麗美嬋娟,幽嫻貞靜閨房間。
幼兒哇哇向人啼,牙牙學語已能言。
當初張公不來蜀,你輩早已填溝壑。
如今莊稼多茂盛,糧倉高聳堆滿谷。
可感我們婦與子,歡歡喜喜慶豐足。
張公本是朝中臣,天子左右得力人。
天子下詔命返駕,張公豈敢不允承。
修起殿堂好莊嚴,又有廊房又有庭。
公像掛在正當中,朝服冠帶宛如真。
蜀人紛紛來稟告,不敢放蕩作懶人。
張公放心回京城,像掛殿堂傳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