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趙秉文傳》翻譯
趙秉文,字周臣,磁州滏一陽一人也。
幼穎悟,讀書若夙一習一 。
登大定二十五年1進士第,調安塞簿,以課最遷邯鄲令,再遷唐山。
丁父憂,用薦者起復南京路轉運司都勾判官。
譯:趙秉文,字周臣,磁州滏一陽一人。
他從小聰明,悟性強,讀起書來就像早已學過一般。
大定二十五年中進士,調任安塞主簿,因為賦稅收得最多而陞遷為邯鄲令,又調任唐山令。
守父喪以後,又被推薦任南京路轉運司都勾判官。
泰和二年,遷翰林修撰。
十月,出為寧邊州刺史。
三年,改平定州。
前政苛於用刑,每聞赦將至,先掊賊死乃拜赦,而盜愈繁。
秉文為政,一從寬簡,旬月盜悉屏跡。
歲饑,出祿粟倡豪民以賑,全活者甚眾。
譯:泰和二年,趙秉文升為翰林修撰。
十月出任為寧邊州刺史。
三年,改任平定州刺史,前任刺史為政苛刻,好用刑,每次聽說大赦將到,就先殺了犯人然後再接受大赦的旨令,這樣盜賊越來越多。
趙秉文為政一切從寬從簡,一兩月後,盜賊全都不再出沒。
遇上饑年,他拿出自己的俸祿和所得的糧食,並倡導有錢人賑濟窮人,這樣救活了許多人。
大安初,北兵南向,召秉文與待制趙資道論參邊策,秉文言:「今我軍聚於宣德,城小,列營其外,涉暑雨,器械弛敗,人且病,俟秋敵至將不利矣。
可遣臨潢一軍搗其虛,則山西之圍可解,兵法所謂『出其不意、攻其必救』者也。」
衛王不能用,其秋宣德果以敗聞。
尋為兵部郎中。
譯:大安初年,北方敵軍南下,皇上召趙秉文與待制趙資道論備邊策略,趙秉文說:「現在我軍聚集在宣德,宣德城小,軍隊只好佈置在城外,經過夏天雨淋,器械會被損壞,人也會得病,等秋天敵兵來到,就對我方不利了。
現在可派臨潢一支軍隊攻打敵軍虛處,這樣便可解山西之圍,這就是兵法上所說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衛王不用趙秉文的計策,到秋天宣德果然戰敗。
不久擔任兵郎中。
貞祜初二年,上書願為國家守殘破一州,以宣佈朝廷恤民之意,且曰:「陛下勿謂書生不知兵,顏真卿、張巡以身許國,亦書生也。」
又曰:「使臣死而有益於國,猶勝坐糜廩祿為無用之人。」
上曰:「秉文志固可尚,然方今翰苑尤難其人,卿宿儒,當在左右。」
不許。
譯:貞祜第二年,趙秉文上書表示願意為國家守衛殘破的一州,以宣佈朝廷體恤百姓的願望。
他說:「陛下不要認為書生不知兵,顏真卿、張巡、許遠等人都以身殉國,他們都是書生。」
又說:「假如我的死有益於國家,,勝過做個坐吃俸祿的無用之人。」
皇帝說:「秉文的精神固然可敬,然而現在翰林苑特別難找適當的人,你身為宿儒,應當在我身邊。」
因此沒有答應。
興定元年,拜禮部尚書。
又明年,知貢舉,坐取進士盧亞重用韻,削兩階,因請致仕。
金自泰和、大安以來,科舉之文其弊益甚。
蓋有司惟守格法,所取之文卑陋陳腐,稍涉奇峭,即遭絀落,於是文風大衰。
貞祜初,秉文為省試,得李獻能賦,擢為第一。
舉人遂大喧噪,訴於台省,以為趙公大壞文格,且作詩謗之,久之方息。
俄而獻能復中宏詞,入翰林,而秉文竟以是得罪。
譯:興定元年,趙秉文拜任禮部尚書。
過了一年,知貢舉,因錄取的進士盧元用韻重複,被降兩級官職,他因此請求辭官。
金朝自泰和、大安以來,科舉文章弊病更大,有關官員只會墨守成規,所取文章卑陋陳腐,僅僅是合乎教條化的格式而已,文章稍有奇峭,便遭黜落,於是文風大大衰敗。
貞祜初年,,趙秉文主持省試,見李獻能寫的賦,他便將李獻能拔擢為第一。
參加科舉的人一大吵大鬧,告到台省,認為趙秉文破壞了文章的格律,而且做詩誹謗他。
過了很久,,這件事才平息。
不久,李獻能又中宏詞科,入翰林,而趙秉文竟然因這方面的事情而獲罪。
正大九年正月,上命秉文為赦文2,以布宣悔悟哀痛之意。
秉文指事陳義,辭情俱荊時年已老,日以時事為憂,雖食息頃不能忘。
每聞一事可便民,一士可擢用,大則拜章,小則為當路者言,慇勤鄭重,不能自已。
三月,草《開興改元詔》,閭巷間皆能傳誦,洛一陽一人拜詔畢,舉城痛哭,其感人如此。
是年五月壬辰,卒,年七十四。
譯:正大九年正月,皇上命趙秉文撰寫赦文,以表達自己悔悟哀傷的心情。
趙秉文指事陳義,文辭情采都很完美。
這時趙秉文年紀已老,天天對時事感到憂愁,無論是吃飯還是休息都不能忘。
每聽到一件事對百姓有好處,一個人可提拔使用,大則給皇帝上奏章,小則給主管官員去說,慇勤鄭重,不能自制。
三月,起草《開興改元詔》,街巷中人都能傳誦。
洛一陽一人拜讀了詔書後,全城人痛哭,其感人到如此程度。
這年五月壬辰日,趙秉文去世,享年七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