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理學之書,前有周海門《聖學宗傳》,近有孫鍾元《理學宗《明儒學案》《明儒學案》發凡

明儒學案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 - 《明儒學案》發凡

明儒學案

《明儒學案》發凡

從來理學之書,前有周海門《聖學宗傳》,近有孫鍾元《理學宗傳》,諸儒之說頗備。

然陶石簣《與焦弱侯書》云:「海門意謂身居山澤,見聞狹陋,常願博求文獻,廣所未備,非敢便稱定本也。」

且各家自有宗旨,而海門主張襌學,擾金銀銅鐵為一器,是海門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也。

鍾元雜收,不復甄別,其批註所及,未必得其要領,而其聞見亦猶之海門也。

學者觀羲是書,而後知兩家之疏略。

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是學者之入門處。

天下之義理無窮,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約之,使其在我。

故講學而無宗旨,即有嘉言,是無頭緒之亂絲也。

學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讀其書,亦猶張騫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領也。

是編分別宗旨,如燈取影,杜牧之曰:「丸之走盤,橫斜圓直,不可盡知。

其必可知者,知是丸不能出於盤也。」

夫宗旨亦若是而已矣。

嘗謂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獨於理學,前代之所不及也,牛毛繭絲,無不辨晰,真能發先儒之所未發。

程、朱之闢釋氏,其說雖繁,總是只在跡上;其彌近理而亂真者,終是指他不出。

明儒於毫釐之際,使無遁影。

陶石簣亦曰:「若以見解論,當代諸公盡有高過者。」

與羲言不期而合。

每見鈔先儒語錄者,薈撮數條,不知去取之意謂何。

其人一生之精神未嘗透露,如何見其學術?是編皆從全集纂要鉤玄,未嘗襲前人之舊本也。

儒者之學,不同釋氏之五宗,必要貫串到青原、南嶽。

夫子既焉不學,濂溪無待而興,像山不聞所受,然其間程、朱之至何、王、金、許,數百年之後,猶用高、曾之規矩,非如釋氏之附會源流而已。

故此編以有所授受者,分為各案;其特起者,後之學者,不甚著者,總列諸儒之案。

學問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為真。

凡倚門傍戶,依樣葫蘆者,非流俗之士,則經生之業也。

此編所列,有一偏之見,有相反之論,學者於其不同處,正宜著眼理會,所謂一本而萬殊也。

以水濟水,豈是學問!一胡一 季隨從學晦翁,晦翁使讀《孟子》。

他日問季隨:「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

季隨以所見解,晦翁以為非,且謂其讀書鹵莽不思。

季隨思之既苦,因以致疾,晦翁始言之。

古人之於學者,其不輕授如此,蓋欲其自得之也。

即釋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景玩弄耳。

此書未免風光狼籍,學者徒增見解,不作切實工夫,則羲反以此書得罪於天下後世矣。

是書搜羅頗廣,然一人之聞見有限,尚容陸續訪求。

即羲所見而復失去者,如朱布衣《語錄》、韓苑洛、南瑞泉、穆玄菴、范栗齋諸公集,皆不曾採入。

海內有斯文之責者,其不吝教我,此非末學一人之事也。

姚一江一 黃宗羲識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明儒學案》公案小說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從來理學之書,前有周海門《聖學宗傳》,近有孫鍾元《理學宗《明儒學案》《明儒學案》發凡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