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湯即羹之別名也。羹之為名,雅《閒情偶寄》頤養部 ○湯

閒情偶寄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閒情偶寄

閒情偶寄 - 頤養部 ○湯

閒情偶寄

頤養部 ○湯

【原文】

湯即羹之別名也。

羹之為名,雅而近古;不曰羹而曰湯者,慮人古雅其名,而即鄭重其實,似專為宴客而設者。

然不知羹之為物,與飯相俱者也。

有飯即應有羹,無羹則飯不能下,設羹以下飯,乃圖省儉之法,非尚奢靡之法也。

古人飲酒,即有下酒之物;食飯,即有下飯之物。

世俗改下飯為「廈飯」,謬矣。

前人以讀史為下酒物1,豈下酒之「下」,亦從「廈」乎?「下飯」二字,人謂指餚饌而言,予曰:不然。

餚饌乃滯飯之具,非下飯之具也。

食飯之人見美饌在前,匕箸遲疑而不下,非滯飯之具而何?飯猶舟出,羹猶水也;舟之在灘,非水不下,與飯之在喉,非湯不下,其勢一也。

且養生之法,食貴能消;飯得羹而即消,其理易見。

故善養生者,吃飯不可不羹;善作家者,吃飯亦不可無羹。

宴客而為省饌計者,不可無羹;即宴客而欲其果腹始去,一饌不留者,亦不可無羹。

何也?羹能下飯,亦能下饌故也。

近來吳越2張筵,每饌必注以湯,大得此法。

吾謂家常自膳,亦莫妙於此。

寧可食無饌,不可飯無湯。

有湯下飯,即小菜不設,亦可使哺啜如流;無湯下飯,即美味盈前,亦有時食不下嚥。

予以一赤貧之士,而養半百口之家,有饑時而無饉日者3,遵也道也。

【註釋】

1前人以讀史為下酒物:《龍文鞭影》載:北宋詩人蘇舜欽讀《漢書》下酒。

參見《酒經酒藝酒藥方》。

2吳越:古國名,現指浙一江一 、一江一 蘇一帶。

3有饑時而無饉日:意為吃不飽的時候卻不會全天挨餓。

「饑」、「饉」都是吃不飽肚餓的意思。

【譯文】

湯是羹的別名,羹這名字,很雅致,有古風。

這裡不稱羹而稱湯的緣故,是怕人們因為這名字很古雅,而把它看得很關鍵,好像是專門為了宴客而準備的。

但是不知道羹是與飯相搭配的,有飯就該有羹,沒羹就不能下飯。

做羹來下飯,是為了節儉,不是為了奢侈。

古人喝酒,就有下酒的東西,吃飯就有下飯的東西。

世俗改「下飯」為「廈飯」,這是不對的。

古人把讀史書當作下酒的東西,難道下酒的「下」字也該改成「廈」嗎?下飯兩字,一般人以為是指菜餚而言,我說不是。

菜餚只能讓人把飯剩下,不是用來下飯的。

吃飯的人看到眼前美味菜餚,筷子遲疑不下,不就把飯剩下了嗎?飯像船,湯像水,船在沙灘上,沒有水不能下,跟飯在喉間沒有湯就下不去是一樣的道理。

而且按照養生的道理,食物貴在能消化。

飯配上了湯就容易消化,這個道理顯而易見。

所以善於養生的人,吃飯不能沒有湯;善於持家的人吃飯也不能沒有湯;宴請客人想要省菜的話,也不能沒有湯;宴請客人時希望客人吃飽,又不剩下菜,也不能沒有湯。

為什麼呢?因為湯能下飯也能下菜。

近來一江一 南設宴,每頓飯都有湯,就是得到了這個方法的一精一髓。

我認為平常自家做飯,最好也是這樣。

寧可吃飯沒有菜,也不能吃飯沒有湯。

有湯下飯就算沒有小菜,吃起來也很痛快;沒有湯下飯,就算有很多美味,有時也會食不下嚥。

我是個貧窮的人,要養活全家五十多口人,雖然有時難免吃不飽,卻不會全天挨餓,就是遵循了這個方法。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閒情偶寄》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原文】湯即羹之別名也。羹之為名,雅《閒情偶寄》頤養部 ○湯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