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蘇洵《管仲論》原文及翻譯
蘇洵
【原文】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敢叛。
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威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
管仲論市工農商
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
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
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後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
彼威公何人也?顧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問之相。
當是時也,吾意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
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嗚呼!仲以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威公處幾年矣,亦知威公之為人矣乎?威公聲不絕於耳,色不絕於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
仲以為將死之言可以縶威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
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哉?雖威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餘者,仲能悉數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
因威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管仲
五伯莫盛於威、文,文公之才,不過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靈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寬厚。
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一習一 文公之餘威,猶得為諸侯之盟主百餘年。
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一人 焉。
威公之薨也,一亂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
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為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為數子者皆不足以托國。
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
吾觀史鰍,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後之諫。
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
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後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譯文
管仲作丞相輔佐桓公,稱霸於諸侯,排斥打擊夷、狄等異族,終其一生都使齊國富強,諸侯不敢背叛。
管仲死後,豎刁、易牙、開方被重用。
桓公死於宮廷內亂,五位公子爭搶君位,此禍蔓延,直到齊簡公,齊國無一年安寧。
功業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禍亂的發生,不是發作於作亂之時,也必有其根源而預兆。
因此,齊國的安定強盛,我不說是由於管仲,而說是由於鮑叔。
至於齊國的禍亂,我不說是由於豎刁、易牙、開方,而說是由於管仲。
為什麼呢?豎刁、易牙、開方三人本就是亂國者,但重用他們的是齊桓公。
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後才知道殺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麼人,回頭看來,使桓公重用這三個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時,桓公詢問丞相的人眩此時,我想管仲將推薦天下最賢能的人來作答,但他的話不過是「豎刁、易牙、開方三個人,不講人情,不能親近」罷了。
唉,管仲以為桓公果然能夠不用這三個人嗎?管仲和桓公相處多年了,該知道他的為人了吧。
桓公是個音樂不停歇於耳,美色不離開眼的人。
如無此三人,就無法滿足他的欲一望 。
他開始不重用他們,只是由於管仲在,一旦管仲沒了,這三人就彈冠相慶了。
管仲以為自己的遺言就可束縛桓公嗎?齊國不怕有這三人,而是怕沒有管仲。
有管仲在,那這三人只是普通人罷了。
若不是這樣,天下難道缺跟這三人一樣的人嗎?即使桓公僥倖而聽了管仲的話,殺了這三個人,但其餘的這類人,管仲能一個也不剩地除掉他們嗎?唉!管仲是不懂得從根本上著眼的人啊!如果他乘著齊桓公詢問時,推薦天下賢人來代替自己,那麼管仲雖死,齊國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
這三人又有什麼可怕的,就是不提他們也可以啊!
五霸中沒有比齊桓公、晉文公再強的了。
晉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齊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趕不上管仲。
晉靈公暴虐,不如齊孝公寬厚。
可晉文公死後,諸侯不敢背叛晉國。
晉國承襲文公的餘威,還能在一百年裡充當盟主。
為什麼呢?因為它的君主雖不賢明,但是還有老成練達的大臣存在。
桓公死後,齊國一敗塗地,這沒有什麼疑問奇啊!他僅依靠一個管仲,管仲卻死了。
天下並非無賢人,確實是有賢臣而沒有明君。
桓公在世時,就說天下再沒有管仲這樣的人才。
我不相信。
管仲的書裡有記載他將死時論及鮑叔牙、賓胥無的為人,並列出他們各自的短處。
這是他心中認為這幾個人都不能托以國家重任。
而且預料自己將死。
這部書實在是荒誕,不值得相信。
我看史鰍,因為活著不能薦用蘧伯玉和斥退彌子瑕,為此有身後勸諫之事。
蕭何臨死,推薦曹參代替自己。
大臣的用心,本來應該如此啊!國家因一個人而興盛,一個人而滅亡。
賢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憂慮國家的衰敗。
因此必須再推選出賢明的人來,然後才可以放心死去。
那管仲,憑什麼可以死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