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
明史《況鍾傳》原文及翻譯
明史
【原文】
況鐘,字伯律,靖安人。
初以吏事尚書呂震,奇其才,薦授儀制司主事。
遷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稱職,會蘇州等九府缺,皆雄劇地,命部、院臣舉其屬之廉能者補之。
鍾用尚書蹇義、一胡一 濴等薦,擢知蘇州,賜敕以遣之。
蘇州賦役繁重,豪猾舞文為奸利,最號難治。
鍾乘傳至府,初視事,群吏環立請判牒。
鍾佯不省,左右顧問,惟吏所欲行止。
吏大喜,謂太守暗,易欺。
越三日,召詰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強我行。
若輩舞文久,罪當死。」
立捶殺數人,盡斥屬僚之貪虐庸懦者。
一府大震,皆奉法。
鍾乃蠲1煩苛,立條教,事不便民者,立上書言之。
當是時,屢詔減蘇、松重賦。
鍾與巡撫周忱悉心計畫,奏免七十餘萬石。
凡忱所行善政,鍾皆協辦成之。
所積濟農倉粟歲數十萬石,振荒之外,以代居間雜辦及逋租。
其為政,纖悉周密。
嘗置二簿識民善惡,以行勸懲。
又置通關勘合簿,防出納奸偽。
置綱運簿,防運夫侵盜。
置館夫簿,防非理需求。
興利除害,不遺餘力。
鋤豪強,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織造2採辦及購花木禽鳥者踵至。
郡佐以下,動遭笞縛。
而衛所3將卒,時凌虐小民。
鍾在,斂跡不敢肆,雖上官及他省過其地者,鹹心憚之。
鍾雖起刀筆,然重學校,禮文儒,單門寒士多見振贍。
有鄒亮者,獻詩於鐘。
鍾欲薦之,或為匿名書毀亮。
鍾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
立奏之朝。
召授吏、刑二部司務。
初,鍾為吏時,吳一江一 平思忠亦以吏起家,為吏部司務,遇鍾有恩。
至是鍾數延見,執禮甚恭,且令二子給侍,曰:「非無僕隸,欲籍是報公耳。」
思忠家素貧,未嘗緣故誼有所幹。
人兩賢之。
鍾嘗丁母憂,郡民詣闕乞留。
詔起復。
正統六年,秩滿當遷,部民二萬餘人,走訴巡按御史張文昌,乞再任。
詔進正三品俸,仍視府事。
明年十二月卒於官。
吏民聚哭,為立祠。
鍾剛正廉潔,孜孜愛民,前後守蘇者莫能及。
——節選自《明史》卷一六一
【譯文】
況鐘,宇伯律,是一江一 西靖安人。
起初為尚書呂震屬吏,呂震認為他才華卓越,推薦授予他儀制司主事之官,後又升為郎中。
宣德五年,明宣宗因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稱職,又正逢蘇州等九府缺少知府,這九府都是重要難治之地;於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薦屬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補各府之缺。
況鍾因為尚書蹇(jiǎn)義、一胡一 濴(ying)等人舉薦,升任蘇州知府,宣宗特賜誥敕派遣他前往。
蘇州地區賦役繁重,豪強猾吏舞文弄墨(舞文弄法:玩弄文字,曲解法律。
)以奸求利,是號稱最難治理之地。
況鍾乘驛站車馬來到蘇州府(傳zhuan:古代設於驛站的房舍,亦指驛站上所備的馬車)。
他開始處理事務時,群吏圍立在四周請他寫下判牒。
況鍾裝作不懂,向左右請教詢問,一切按照屬吏們的意圖去辦。
群吏大喜,說知府昏暗好欺騙。
過了三天,況鍾召集群吏責問他們道:「前某件事應該辦,你們阻止我;某件事不該辦,你們強讓我去作。
你們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該處死。」
當即下令打死幾個人,將屬僚中貪賤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痛斥一番,全府上下大為震動,全都奉法行事。
況鍾於是免除煩擾苛細的賦稅,定立教民條文,事情有不便於老百姓的,立即上書朝廷講明。
當時,多次下詔減輕蘇州、松一江一 的重賦。
況鍾和巡撫周忱一精一心計劃,奏免賦稅七十餘萬石。
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況鍾都協助大力辦成。
所積累的濟農倉存粟每年有幾十萬石,用來振濟災荒之外,還用來代一交一 民間雜辦賦役(或:代為支出平常的辦事費用)和拖欠的租賦。
況鍾為政,纖悉(纖悉:細緻而詳盡)而且周密,他曾設置兩本簿籍記錄鄉民的善惡,用來進行勸善懲惡;又設立通關勘合簿,防止出關入關時行奸作偽;設立綱運簿(綱:唐、宋時成批運輸貨物的組織。
綱運:成批運送大宗貨物。
每批以若干車或船為一組,分若干組,一組稱一綱),防止運夫偷盜侵沒;設立館夫簿,防止無理的需求。
他興利除害,不遺餘力,鏟鋤豪強,扶植良善,民間將他奉若神明。
以前,太監奉使織造採辦和購求花木禽鳥的接踵而至,府中僚佐以下官吏,動不動便遭他們綁打。
又有衛所將士軍卒,時常欺凌百姓。
況鍾到任後,都收斂行跡不敢再放肆。
即使是上級官員和其他省的官吏經過蘇州的,也都從心裡對況鍾有所畏懼。
況鍾雖然出身於刀筆吏(刀筆:即刀筆吏。
古人用簡牘時,如有錯訛,即以刀削之,故古時的讀書人及政客常常隨身帶著刀和筆,以便隨時修改錯誤。
因刀筆並用,歷代的文職官員也就被稱作「刀筆吏」。
在古代,人們又往往特將訟師幕僚稱作「刀筆吏」,顧名思義就是謂其深諳法律之規則,文筆犀利,用筆如刀。
),卻重視學校教育,禮敬文人儒士,貧寒之家的讀書人多有受到他幫助的。
有個名叫鄒亮的人,獻詩給況鐘,況鍾想要推薦他,有人寫了匿名書信詆毀鄒亮,況鍾說道:「這是想讓我更快地幫鄒亮成名。」
當即奏明朝廷,朝廷召授鄒亮吏、刑二部司務。
當初況鍾為吏員時,吳一江一 人平思忠也由吏員起家,任吏部司務,對況鍾有恩。
到這時候況鍾多次請見,對待他禮節非常恭敬,並且讓他的兩個兒子到自己屬下作事,說:「並非我沒有僕役,這是想借此報答您。」
平思忠家素來貧寒,從來不靠舊一交一 情而有所請托。
人們稱讚他們兩人都是賢德之人。
況鍾曾遭母喪,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請求他留任,朝廷為此下詔命他戴孝起復留任。
正統六年,況鍾任期已滿應當陞遷,府中百姓二萬餘人,前往巡按御史張文昌投訴,請求讓況鍾繼續任職。
英宗下詔進況鍾食正三品俸祿,仍然留任知府。
次年十二月,況鍾死於任上。
蘇州府吏民相聚哭悼,為他立祠致祭。
況鍾剛正廉潔,孜孜愛民,在他前後任蘇州知府的都比不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