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註釋】李叔明,字晉卿,閬(lang)州新政人《課外文言文》《李叔明》原文、註釋、翻譯

課外文言文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課外文言文

課外文言文 - 《李叔明》原文、註釋、翻譯

課外文言文

《李叔明》原文、註釋、翻譯

【原文+註釋】 李叔明,字晉卿,閬(lang)州新政人。

本鮮于氏(本姓鮮於),世為右族(豪門大族)。

兄仲通,字向,天寶末為京兆尹、劍南節度使。

兄弟皆涉學(研究學問),輕財務施(務:致力。

樂於施捨)。

叔明擢明經(隋煬帝置明經、進士二科。

以「經義」取者為明經,以詩賦取者為進士。

明清時是對貢生的尊稱),為楊國忠劍南判官。

乾元中,除司勳員外郎,副(做……副使)漢中王瑀使(出使)回紇,回紇遇(對待)瑀慢(怠慢,傲慢),叔明讓(責備)曰:「大國通好,使賢王持節(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符節以為憑證)。

可汗,唐之婿,恃功而倨(倨傲),可乎?」

可汗為加禮(厚於常規的禮儀,也可說「以禮相待」)。

覆命,遷司門郎中。

東都平,拜洛一陽一令,招徠(招:招撫;徠:慰勞)遺民,號能吏。

擢商州刺史、上津轉運使。

遷京兆尹,久之,以疾辭,除太子右庶子。

崔旰(gan)擾(侵擾)成都,出為邛州刺史。

旰入朝,即拜東川節度使、遂州刺史,徙治(遷移地方官署所在地)梓州。

建中初,吐蕃襲火井,掠龍州,陷(攻陷)扶、文、遠三州。

叔明分五將邀擊(攔擊,截擊),走之,以功加檢校戶部尚書。

梁崇義阻命(抗拒王命,也說造反),詔引兵下峽,戰荊門,敗其眾,襄州平,遷檢校尚書左僕射。

德宗幸(皇帝親臨某地,叫幸)興元,出家貲(家財)助軍,悉(動詞,盡其所有)衣幣(衣服和錢財)獻宮掖(指皇宮。

掖,掖庭,宮中的旁捨,嬪妃居住的地方。

),加太子太傅,封薊國公。

初,東川承(受到)兵盜,鄉邑凋破(凋敝),叔明治之二十年,撫接(安撫,接納)有方,華裔(指我國中原和邊遠地區)遂安。

後朝京師,以(因為)病足,賜錦輦,令宦士肩舁(肩輿抬著轎子)以(來)見,拜尚書右僕射。

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的一種說法:使骸骨得以歸葬故鄉。

簡作「乞罕),改太子太傅致仕(辭去官職)。

貞元三年,卒,謚曰襄。

始,叔明與仲通俱尹(動詞,治理)京兆,及兼秩(兼任)御史中丞,並節制(一 做節度使; 二 指揮,管轄)劍南,又與(兒)子(李)升俱兼(兼任)大夫,蜀人推為盛門(豪門,望族)。

叔明素(素來,向來)惡(憎惡,討厭)道、佛之弊,上言曰:「佛,空寂無為者也;道,清虛寡慾者也。

今迷其內而飾其外(現在人們內心迷失而只修飾其外表),使農夫工(工匠)女(織女)墮業(荒廢本業)以(來)避(躲避)役(勞役),故(所以)農桑(農耕與桑蠶,代指農業生產)不勸(勤勉,努力),兵賦日屈(兵賦日漸減少),國(國家)用(財用)軍(軍事)儲(儲備)為斁耗(yi hao 損耗)。

臣請本道(古代行政區劃名)定寺(寺廟)為三等,觀(道觀)為二等,上寺留僧二十一,上觀道士十四,每等降殺(shai,減少,減省)以七,皆擇有行(德行)者,餘(其餘)還為民。」

德宗善(認為……好,贊同)之,以為(認為)不止本道,可為(被)天下法(傚法),乃(於是,就)下(一交一 付)尚書省雜議(共同商議)。

子升,以(以……的職務)少卿從德宗梁州。

叔明嚴敕(告誡,叮囑)以死報,故升有功,擢禁軍將軍。

貞元初,遷太子詹事。

坐(因為)郜國公主,貶羅州別駕。

叔明素豪侈(豪華奢侈),在蜀殖財(經商),廣(擴大)第捨(住宅)田產。

歿(死)數年,子孫驕(驕橫)縱(放縱),貲產(錢財家產)皆荊世言多藏者以叔明為鑒雲。

【譯文】 李叔明,字晉,是四川閬中新政人。

本來姓鮮於,是世代的大家族。

他的哥哥李仲通,字向,天寶末年當京兆尹、劍南節度使。

兄弟二人都有學問,樂善好施。

李叔明是科舉考試明經科選拔出來的,當楊國忠的劍南判官。

乾元年間,當了司勳員外郎,作為漢中王李瑀的副使出使回紇,回紇慢待李瑀,李叔明責備他們說:大國之間一交一 好,讓賢王出使。

你們的可汗,是唐朝的女婿,居功自傲,合適嗎?回紇可汗因此增加了禮節。

回朝覆命,升任司門郎中。

東都洛一陽一收復後,擔任洛一陽一令,優待安撫難民,被稱為能吏。

升任商州刺史、上津轉運使。

升任京兆尹,長安有歌謠說:前任京兆尹名聲赫赫,眾人瞻望順從,後任京兆尹和善,眾人瞻望如故。

很久以後,因病辭官,升任太子右庶子。

崔旰擾亂成都,李叔明出任昂州刺史。

崔旰入朝,李叔明即升任東川節度使、遂州刺史,治所遷移到梓州。

大歷末年,有人說李叔明本來姓嚴,從小父母雙亡,寄養在外姓人家,冒充鮮於姓,請求恢復嚴姓。

皇帝下詔許可。

李叔明當初不知道,認為是醜化自己,上表給皇帝請求宗姓,列出屬藉。

代宗皇帝允許了。

建中初年,吐番襲擊火井,搶掠龍州,攻陷了扶、文、遠三個州。

李叔明分派五名將領分路攻擊,趕走了他們,因功加封檢校戶部尚書。

梁崇義違抗命令,皇帝下令李叔明帶兵出三峽,激戰荊門,打敗梁崇義的軍隊,襄州平定,升任檢校尚書左僕射。

德宗皇帝到興元,他拿出家產幫助軍隊,把家裡的布匹和錢全部獻給皇宮,被皇帝加封太子太傅,封薊國公。

當初,東川經歷戰亂和士兵搶掠,鄉村和城鎮一片荒涼,李叔明治理了二十年,安撫百姓發展生產,百姓於是安定下來。

後來回京都,因為有腳病,皇帝賜給他錦輦,下令太監抬著他上朝拜見,升任他做尚書右僕射。

後來他年老請求退休,改任太子太傅退休。

貞元三年,逝世,謚號襄。

當初,李叔明與李仲通都當過京兆尹,又兼任御史中丞,並節制劍南,又與兒子李升都兼大夫,四川人推崇他們一家是名門。

李叔明向來厭惡道教和佛教的弊端,他上奏說:佛教是空寂無為,道教是清心寡慾。

如今眾人內心迷信這些表現在外面,讓農民工人男男女女放棄工作迴避勞役,所以農桑不興,軍費日益減少,國家和軍隊的財產受到損耗。

我請求把本行政區寺廟分成三等,道觀分成二等。

上等寺廟留下僧人21人,上等道觀留下道士14人,每降低一等,減少7人,都選擇有德行的人留下,其餘讓他們還俗為民。

德宗認為好,認為不只四川東川一個行政區,可以當成天下的法律,於是下令尚書省討論。

都官員外郎彭偃說:講究王道的為政之道,改變人心為上,順從人心為次,不改變不順從為下。

現在道士有名無實,世俗之人很少有人看重,擾亂政令較輕;僧人和尼姑貪圖錢財,都是天下不法之徒,他們躲避勞役,為亂較大。

現在李叔明的請求雖然好,但是沒有改變人心,也不是順從人心。

天生眾人,一定有一個職業;游手好閒吃白食,是王法所禁止的。

所以賢良的人領受爵祿,不出色的上一交一 租稅,這是自古的常理。

現在僧人、道士不耕田能吃飯,不織布能穿衣,一個僧人的衣食,一年無憂無慮需要三萬,五個農夫不能達到。

舉一個僧人來計算天下,他們的費用不可計量。

讓我說僧人道士年紀未滿五十歲,可以命令他們每年一交一 絹四匹,尼姑和女道士一交一 絹二匹,雜役與百姓相同;超過五十歲的免除。

因為人五十歲後,欲一望 已經衰退,何況還有戒法檢查他們的性情呢!刑部員外郎裴伯說:衣服,來自蠶桑;食物,來自農耕;男女,是繁衍後代。

但是,如果兩個宗教都禁止,國家又下令,從旁協助,是給外國提一供了不經過法律反對中國禮義一習一 俗的借口。

古書上說:女人十四歲能做母親,四十九歲斷絕生理機能;男人十六歲能做父親,六十四歲斷絕生理機能。

我請求僧人、道士一率限制年齡在六十四歲以上,尼姑和女道士年齡在四十九歲以上,允許終身出家,其餘的都還俗,官府按人口分給土地。

收取廢棄的寺廟和道觀為學校。

討論結果雖然上奏,沒有實行。

李叔明的兒子李升,以少卿身份跟隨德宗皇帝到梁州,李叔明嚴令他以死報國,所以李升有功,被提拔為禁軍將軍。

貞元初年,改任太子詹事。

因為郜國公主事件受牽連,被貶官任羅州別駕。

李叔明向來生活豪華侈奢,在四川聚集財產,擴建房舍擴大田產。

他死後數年,子孫驕縱,財產敗光。

世上流言說家產多的人要以李叔明為鑒。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課外文言文》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原文+註釋】李叔明,字晉卿,閬(lang)州新政人《課外文言文》《李叔明》原文、註釋、翻譯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