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韓愈【題解】封建時代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古文觀止》諱辯·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 - 諱辯·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諱辯·原文·譯文·翻譯

〔唐〕韓愈

【題解】封建時代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謚號等,不能直接寫出或說出,必須用其他字來代替,如漢高祖名邦,改「邦」為「國」;唐太宗名世民,改「世」為「代」,改「民」為「人」,尚書六部中的「民部」,則改為「戶部」,等等。

刻印古書時,也要把當世應諱的字改掉或缺筆。

這叫做避諱。

避諱的要求很嚴格,違犯者會招致非議,甚或得罪。

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才氣橫溢,少年成名,但因為他的父親名晉肅,在他準備參加進士科考試時就遭到了非議(晉、進同音),終於不能如當時其他讀書人那樣取得功名。

韓愈曾鼓勵李賀應進士試,也被人指責。

面對這種陳腐的時尚,韓愈十分憤慨,《諱辯》就是為這件事而寫的。

韓愈當然不敢反對避諱,他只能巧妙地引用經典和法律依據,找出矛盾,從而反對將避諱搞得太一婬一濫。

文章層層設問,一波三折,語言辛辣,說理痛快。

全文沒有一句從正面說出自己的主張,讀者卻可從中自然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結論。

愈與李賀書〔1〕,勸賀舉進士〔2〕。

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

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3〕,同然一辭。

皇甫湜曰〔4〕:「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諱〔5〕。」

釋之者曰:「謂若言『徵』不稱『在』,言『在』不稱『徵』是也〔6〕。」

律曰:「不諱嫌名〔7〕。」

釋之者曰:「謂若『禹』與『雨』、『丘』與『<bzgwgz_010/bz>』之類是也〔8〕。」

今賀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為犯二名律乎〔9〕?為犯嫌名律乎?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夫諱始於何時?作法制以教天下者〔10〕,非周公孔子歟〔11〕?周公作詩不諱〔12〕,孔子不偏諱二名〔13〕,《春秋》不譏不諱嫌名〔14〕,康王釗之孫,實為昭王〔15〕。

曾參之父名晰,曾子不諱昔〔16〕。

周之時有騏期〔17〕,漢之時有杜度〔18〕,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徹為通〔19〕,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諱呂後名雉為野雞〔20〕,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為某字也。

今上章及詔〔21〕,不聞諱滸、勢、秉、機也〔22〕。

惟宦官宮妾,乃不敢言諭及機〔23〕,以為觸犯。

士君子言語行事〔24〕,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於經,質之於律〔25〕,稽之以國家之典〔26〕,賀舉進士為可邪?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27〕。

今世之士,不務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28〕,而諱親之名,則務勝於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於宦者宮妾〔29〕,則是宦者宮妾之孝於其親,賢於周公孔子曾參者邪?

——選自《四部叢刊》本《昌黎先生集》

我給李賀寫了一封信,勉勵他去考進士。

李賀應進士試很引人注目,同李賀爭名的人出來詆毀他,說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李賀還是以不參加進士考試為好,勉勵他去考的人是不對的。

聽到這種議論的人不加分辨,紛紛附和,眾口一聲。

皇甫湜對我說:「如果不辯明這件事,您和李賀都會因此獲罪。」

我回答說:「是的。」

《律》文說:「凡雙名不專諱一個字。」

解釋者說:「孔子的母親名『徵在』孔子在說『徵』的時候不說『在』,說『在』的時候不說『徵』。」

《律》文又說:「不諱聲音相近的字。」

解釋者說:「譬如『禹』之與『雨』,『丘』之與『<bzgwgz_010/bz>』之類就是。」

現在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李賀去考進士,是違背了二名律呢,還是違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晉肅,兒子不可以考進士,那麼倘若父親名仁,兒子就不能做人了嗎?試問避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制訂禮法制度來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麼?而周公作詩不避諱,孔子不避母親雙名中的單獨一字,《春秋》中對人名相近不避諱的事例,也沒有加以譏刺。

周康王釗的孫子,謚號是昭王。

曾參的父親名晰,曾子不避「昔」字。

周朝時有一個人叫騏期,漢朝時有一個人叫杜度,像這樣的名字讓他們的兒子如何避諱呢?難道為了要避父名的近音字,就連他們的姓也避了嗎?還是就不避近音字了呢?漢代諱武帝名徹,遇到「徹」字就改為「通」字,但沒有聽說又諱車轍的轍字為別的什麼字;諱呂後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稱「野雞」,但沒有聽說又諱治天下的治字為別的什麼字。

現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達詔旨,也沒聽說要避滸、勢、秉、機這些字,只有宦官和宮女,才不敢說諭和機這些字,以為這樣是犯忌的。

士大夫的言論行動,究竟應該依照什麼法度呢?總之,無論是考據經典、質正律文還是查核國家典章,李賀的參加進士考試,到底是可以還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參那樣,可以免遭非議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達到頂點了。

而現在的讀書人,不努力學周公、孔子的行事,卻要在諱親人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真是太糊塗了。

周公、孔子、曾參,畢竟是無法超過的,超越了周公、孔子、曾參,而去向宦官、宮女看齊,那麼豈非宦官、宮女對親人的孝順,比周公、孔子、曾參還要好得多了嗎?

(李偉國)

【註釋】

〔1〕李賀(790—816):字長吉,唐代著名詩人,因避父諱,不能應試出身,只做過奉禮郎之類的小官。

著有《昌谷集》。

〔2〕進士:唐代科舉制度分常科和制科,常科是定期分科舉行的考試,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等名目;制科是皇帝臨時特設的考試。

〔3〕和(he)而唱之:一唱一和。

〔4〕皇甫湜:字持正,元和進士。

曾從韓愈學。

〔5〕律:此處當指唐代某項法律條文。

唐代法典總稱《唐律》,分十二篇五百條,其中未見「二名不偏諱」及下引「不諱嫌名」等條文。

「二名不偏諱」最早見於《禮記》的《典禮上》及《檀弓下》,意為二字之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時不避諱。

偏:一半。

一說偏即遍(遍),全部、普遍的意思。

根據《禮記》的釋文,似乎不能作這樣的解釋。

〔6〕「謂若」二句:孔子的母親名「徵在」,孔子在說「徵」時不連用「在」,在說「在」時不連用「徵」。

意即只要不連用,就用不著避諱。

如唐代律文中有「二名不偏諱」的條文,則二句為律的釋文。

這條釋文襲用《禮記·檀弓下》正文及《禮記·曲禮上》鄭玄注。

〔7〕嫌名:指與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

音近則有稱名之嫌,所以叫嫌名。

〔8〕「謂若禹」二句:亦襲用《禮記·曲禮上》鄭玄注。

禹、雨,丘、<bzgwgz_010/bz>、都是同音字。

禹即夏禹,丘為孔子名。

〔9〕為:是。

〔10〕法制:禮法制度。

〔11〕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名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幫助武王滅殷(商),又輔佐成王,主持制定了周朝的典章制度。

他和孔子都被歷代統治者尊崇為「聖人」。

〔12〕詩:《詩經》。

《詩經·周頌》中的《噫嘻》與「《雝》等篇,相傳為周公所作,其中有「克昌厥後」、「駿發爾私」等句,而周公之父文王名昌,周公之兄武王名發,所以說「周公作詩不諱」。

〔13〕孔子不偏諱二名:孔子不避單獨用的「徵」或「在」字。

如:《論語·八佾》中孔子曾說「杞不足徵也……宋不足徵也」,《論語·衛靈公》中又說「某在斯」。

〔14〕《春秋》:春秋時魯國的編年史書,相傳經孔子刪訂,為儒家經典之一。

譏:譏刺,非難。

〔15〕「康王」二句:周康王名釗,其孫繼位,謚昭。

《春秋》對此未提出異議。

〔16〕曾參(shēn):春秋時人,字子輿,孔子弟子,以孝行著稱。

不諱昔:《論語·泰伯》記曾子說:「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17〕騏期:春秋時楚國人。

〔18〕杜度:東漢時人,字伯度,齊國丞相。

〔19〕「漢諱」句:漢武帝名劉徹,當時為避諱,將徹侯改為通侯,蒯(kuǎi)徹改為蒯通。

〔20〕呂後:名雉(zhi志),當時為避諱,改雉為「野雞」。

〔21〕章:章奏,臣下給皇帝的報告。

詔:詔書,皇帝頒發的文書命令。

〔22〕滸(hǔ虎)勢秉機:四字與唐高祖李淵之父(名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昺、玄宗隆基名同音。

〔23〕諭:與代宗李豫的名字同音。

〔24〕士君子:指官僚及其他有社會地位的鄉紳、讀書人等。

〔25〕質:對照。

〔26〕稽:檢核。

國家之典:指上文所舉漢代諱武帝、呂後名,唐朝章奏、詔令不避「滸勢秉機」等例。

〔27〕止:意為到達頂點。

〔28〕務行:致力於實行。

〔29〕比:類似。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古文觀止》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唐〕韓愈【題解】封建時代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古文觀止》諱辯·原文·譯文·翻譯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