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結【作者小傳】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魯山(《古文觀止》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 - 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

〔唐〕元結

【作者小傳】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人,唐代文學家。

少時不羈,十七歲才折節向學,從師於元德秀。

天寶十二年(753)舉進士。

安史之亂中,史思明攻河陽,肅宗召他進京問策,乃上《時議》三篇,受到賞識,擢為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為山南西道節度參謀。

以討史思明有功,遷監察御史裡行,又進水部員外郎。

代宗即位,拜道州刺史,進授容管經略使,加左金吾衛將軍。

罷還京師,卒贈禮部侍郎。

他同情人 民疾苦,在道州任間,曾兩次上書,請求蠲免百姓租稅,得到皇帝許可。

又「為民營舍給田,免徭役」,召還流民一萬多人,受到人民的愛戴。

其詩文注重反映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文風力求擺脫六朝以來雕飾華靡的弊病,清淡簡潔,純真自然。

唯過於質樸,文采稍遜。

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元次山集》。

他還曾編《篋中集》詩選行世。

【題解】右溪是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縣)城西的一條小溪,這裡泉清石奇,草木蔥鬱,環境十分優美。

元結任道州刺史時,又對它進行了一番修葺,並刻石銘文,取名右溪。

作者擅長狀物記事,短短一百多字,即把此溪的幽趣描繪得歷歷在目。

淡雅雋永的文筆,與清新俊秀的景物,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可視為柳宗元山水遊記的先聲。

道州城西百餘步〔1〕,有小溪。

南流數十步,合營溪〔2〕。

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攲嵌盤屈〔3〕,不可名狀。

清流觸石,洄懸激注。

休木異竹〔4〕,垂陰相蔭〔5〕。

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6〕;在人間〔7〕,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8〕。

而置州已來〔9〕,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松與桂,兼之香草〔10〕,以裨形勝。

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選自《四部叢刊》本《元次山集》

在道州城西邊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條小溪。

它向南流幾十步遠,併入營溪。

溪水兩岸,全都是怪石,它們傾斜嵌疊,迴旋盤曲,姿態奇特,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清澈的溪流衝擊到岩石,便激起騰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

岸邊還有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蔭影相互遮蔽。

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野,那是很適合隱士遊覽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煙輳集的地方,也可成為城市居民遊覽的勝地,和愛清靜者休憩的園林。

可是自從道州城成為州的治所以來,卻至今沒有人們來欣賞它和喜愛它;我在溪水旁徘徊,為此悵然惋惜!於是進行疏導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造了亭閣,又種植了松樹、桂樹,還鋪植保護坡岸的香茅,來增益它優美的景致。

因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為「右溪」。

現在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讓後來的人知道。

(王根林)

【註釋】

〔1〕道州:州名,唐時屬一江一 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縣。

〔2〕營溪:河流名,發源於今湖南省寧遠縣南,流經道縣,北至零陵縣西入湘水。

〔3〕攲(qi欺)嵌盤屈:傾斜嵌疊、曲折盤旋的樣子。

〔4〕休木:一本作「佳木」。

休,美好。

〔5〕陰:樹蔭。

蔭:遮蓋。

〔6〕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隱士。

〔7〕人間:與前文「山野」對稱,指有居民的地方。

〔8〕靜者:喜歡清靜的人。

〔9〕置州已來:成為州的治所以來。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營州,後改為道州。

已,通「以」。

〔10〕香草:即香茅,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狀莖蔓延,可鞏固坡地。

這裡也可指芬香的花草。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古文觀止》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唐〕元結【作者小傳】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魯山(《古文觀止》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