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課外文言文》《師說》原文和譯文

課外文言文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課外文言文

課外文言文 - 《師說》原文和譯文

課外文言文

《師說》原文和譯文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一習一 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一習一 之,不拘於時,學於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

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 ,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

我是向他學習 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 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 為恥。

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

聖人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

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 為可恥,這是糊塗的!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 書中的文句,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

不知句讀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倒要學習 ,大的方面卻放棄了。

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

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 為恥。

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

問他們(為什麼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於諂媚。」

哎!求師的道理的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有道德有修養的人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

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說:「幾個人同行,那麼裡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

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

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記都普遍學習 ,不被恥於從師的世俗限制,向我學習 。

我讚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說[1]》送給他。

【註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

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

〔3〕受:通「授」。

傳授。

〔4〕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 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識和道理。

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

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

〔7〕聞道:語本《論語·裡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聞,聽見,引伸為懂得。

道:這裡作動詞用,學習 、從師的意思。

〔8〕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

師之,即以之為師。

〔9〕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

知,瞭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1〕師道:從師學習 的風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眾人:普通人。

〔14〕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 為恥。

〔15〕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發。

〔16〕惑矣:(真)糊塗啊!

〔17〕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18〕句讀(dou逗):也叫句逗。

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

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 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

讀,通「逗」。

〔19〕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

「不」同「否」。

此句翻譯時應注意一交一 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0〕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倒要學習 ,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放棄了。

〔21〕巫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

《逸周書·大聚》有關於「巫醫」的記載。

《論語·季氏》:「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

〔22〕百工:泛指手工業者。

〔23〕相若:相像,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則足羞:(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恥辱。

〔25〕諛(yu):阿諛、奉承。

〔26〕復:恢復。

〔27〕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

這裡用前一種意思,相當於士大夫。

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

齒,原指年齡,也引伸為排列。

幼馬每年生一齒,故以齒計馬歲數,也以指人的年齡。

古人常依年齡長少相互排列次序。

本句反映封建階級的傳統偏見。

〔28〕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

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語氣詞,起加強反問語氣作用。

〔30〕聖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

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麼要有一定的老師呢!

〔31〕 郯(ta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一帶)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a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

〔32〕萇(chang)弘:東周 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 彈琴。

師,樂師。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

〔34〕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35〕不必:不一定。

〔36〕術業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各的)專門研究。

攻:學習 、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a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38〕六藝經傳(zhuan):六藝的經文和傳文。

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

經:六經本文。

傳:註解經典的著作。

〔39〕不拘於時:不被時俗所限制。

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 風氣。

於,被

[40]生乎吾前:省去「者」

[41]夫庸:哪裡。

夫為發語詞

[42]知:管,過問

[43]其:表推測語氣,大概……

[44]歟:語氣助詞,表感歎

[45]常(聖人無常師):固定的

[46]之徒:這些人

[47]通(一習一 之):普遍

[48]師(吾師道也):名詞活用,學習

[49]所以:是用來......的

[50]嘉:讚許

[51]貽:贈送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課外文言文》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原文】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課外文言文》《師說》原文和譯文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