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門——口誅筆伐的限度【原文】墓門有棘1《詩經》墓門口誅筆伐的限度-譯文與讀解

詩經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詩經

詩經 - 墓門口誅筆伐的限度-譯文與讀解

詩經

墓門口誅筆伐的限度-譯文與讀解

墓門——口誅筆伐的限度

【原文】

墓門有棘1,

斧以斯之2。

夫也不一良,

國人知之。

知而不已,

誰昔然矣3。

墓門有梅4,

有萃止5。

夫也不一良,

歌以訊之(6)。

訊予不顧,

顛倒思予(7)。

【註釋】

1墓:墓道之門。

棘:?棗樹。

2斯:用斧頭劈開。

3誰昔:往昔,從前。

然:這樣。

4梅:應為「棘」字。

5(xiao):貓頭鷹。

萃:聚集。

止:語氣助詞,沒有實義。

(6)訊:勸誡,規勸。

(7)顛倒:指是非混淆。

【譯文】

墓門有棵?棗樹,

拿起斧頭砍掉它。

那人不是好東西,

國中人人都知道。

知道他壞不悔改,

從來他就是這樣。

墓門有棵?梅樹,

貓頭鷹來住上邊。

那人不是好東西,

作歌規勸他悔改。

規勸他也不悔改,

不分是非和好歹。

【讀解】

「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對作惡者的詛咒。

詛咒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並且多半是在背地裡進行,大概是迫於某種壓力或威脅。

同時,事情尚處在詛咒階段時,反過來證明了還未發展到絕對不可忍受的地步。

口誅筆伐便進了一步。

敢於公開站出來進行指責、聲討,表明被譴責者的惡行已使人坐不住了,不得不以某種形式來表達憤慨。

即使在這時,聲討譴責依然是一種彬彬有禮地表示憤慨和不可忍受的方式。

最極端的方式是揭竿而起,用強力或暴力除掉作惡者。

這是忍無可忍、迫不得已而行之,連根剷除,意在不使作惡者再行作惡。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必採取極端的除惡方式,總是懷著某種善良的願望進行指責、規勸、警告,「歌以訊之」。

這對良心尚存的人有效,對作惡成一性一者則難以見效。

好事不過三,壞事大概也不會過三。

我們心理上的習慣,總以「三」為界,一次兩次尚可忍耐,三次四次就突破了可以忍耐的界線,使我們不得不考慮別的方式了。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作惡成一性一的人很難良心發現,立地成佛;你不打,他就不會收手。

「農夫和蛇」的故事從另一個角度也告訴了我們這一歷史經驗。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詩經》諸子百家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墓門——口誅筆伐的限度【原文】墓門有棘1《詩經》墓門口誅筆伐的限度-譯文與讀解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