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古鏡(宋)沈括原文:[甲]古人鑄鑒1,鑒大則《課外文言文》夢溪筆談之《古鏡》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課外文言文

課外文言文 - 夢溪筆談之《古鏡》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

夢溪筆談之《古鏡》原文及翻譯

沈括

古鏡

(宋)沈括

原文:

[甲]古人鑄鑒1,鑒大則平,鑒小則凸。

凡鑒凹則照人而大,凸則照人面校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

此工之巧智,後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鑒,鑒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

以鑒承日光,則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2其理,以謂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3厚,後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鑒面隱然有跡,所以於光中現。

予觀之,理誠如是。

然予家有三鑒,又見他家所藏,皆是一樣,文畫銘字無纖異者,形制甚古,唯此鑒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別自有術。

(選自《夢溪筆談》,有刪節)

【翻譯】

古人製造鏡子的時候,大鏡子鑄成平的,小鏡子鑄成凸的。

鏡面凹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大些,鏡面凸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小些。

用小鏡看不到人臉的全像,所以作得稍為凸些,以使臉像變小,這樣的鏡子雖小仍可獲得人臉全像。

造鏡時要量鏡子的大小,以決定增減鏡子凸起的程度,使臉像和鏡子大小相稱。

古人做工巧妙,後人造不出來了,得到古鏡後,都把它們磨平了。

世上有透光鏡,鏡背面有銘文,共二十字,字體極其深奧,沒人能讀懂。

用這個鏡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紋和二十個字就會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

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認為是由於鑄造時薄處先冷,唯獨有花紋和字的地方比較厚,冷得慢,以致銅收縮得多。

銘文和花紋雖然在背面,但是鏡面上隱隱約約有痕跡,所以在光中顯現出來。

我觀察了這面鏡子,認為道理確實如此。

可是我家有三面鏡子,又見到了別人家所收藏的鏡子,都是一個式樣,圖案銘文沒有絲毫差異,形制很古老。

只有這種鏡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鏡子雖然也有很薄的,卻都不能透光。

想來古人自有特殊的製作方法。

【原文】

予於譙亳得一古鏡,以手循之,當其中心,則摘然如灼龜之一聲 。

人或曰:「此夾鏡也。」

然夾不可鑄,須兩重合之。

此鏡甚薄,略無焊跡,恐非可合也。

就使焊之,則其聲當銑塞,今扣之,其聲泠然纖遠。

既因抑按而響,剛銅(即青銅,是一種銅錫合金,其硬度很高。

)當破,柔銅不能如此澄瑩洞徹。

歷訪鏡工,皆惘然不測。

[1]

【譯文】

我在亳州譙縣得到一面古鏡,用手撫按它,當按到中心時,就發出像燒灼烏龜甲那樣的綻裂聲響。

有人說:「這是夾層鏡。」

但是夾層不可以鑄造,必須兩片合起來製成。

這面鏡子很薄,絲毫沒有焊接的痕跡,恐怕也不可能合起來。

如果鏡子是焊成的,那麼它的聲音應當像敲擊鍾銑那樣重濁窒塞,但現在敲擊它所發出的聲音卻清脆而纖細悠遠。

既然是因為按壓而發聲,那麼剛銅就應當破裂,柔銅又不能像這樣光潔澄澈。

我遍訪了造鏡的工匠,他們都茫然不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課外文言文》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沈括古鏡(宋)沈括原文:[甲]古人鑄鑒1,鑒大則《課外文言文》夢溪筆談之《古鏡》原文及翻譯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