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原文】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小學文言文》《朝三暮四》原文、翻譯、賞析,《朝三暮四》的寓意和道理

小學文言文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小學文言文

小學文言文 - 《朝三暮四》原文、翻譯、賞析,《朝三暮四》的寓意和道理

小學文言文

《朝三暮四》原文、翻譯、賞析,《朝三暮四》的寓意和道理

【朝三暮四:原文】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損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訓於己也。

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

眾狙皆起怒。

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眾狙皆伏而喜。

【朝三暮四:譯文】

宋國(今商丘)有一個養獼猴的老人,他很喜歡獼猴,養的獼猴成群,他能懂得獼猴們的心意,獼猴們懂得那個人的心意。

那位老人因此減少了他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獼猴們的欲一望 。

但是不久,家裡缺乏食物了,他將要限制獼猴們的食物,但又怕獼猴們生氣不聽從自己,就先騙獼猴們:「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三顆,晚上四顆,這樣夠嗎?」

眾多獼猴一聽很生氣,都跳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他又說:「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

獼猴們聽後都很開心地趴下,都很高興對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朝三暮四:註釋】

狙(jū)公:養猴子的老頭。

解:瞭解,理解,懂得。

狙:猴子。

意:心意。

得:懂得。

得公之心:瞭解養猴老人的心思。

損:減。

口:口糧。

充:滿足。

欲:欲一望 ,要求。

俄而:一會兒,不久。

匱:缺乏。

限:限制。

恐:恐怕。

馴(x&ugra一ve;n):馴服,順從,聽從。

引申為服服帖帖。

誑(kuáng):欺騙。

之:代詞,它,代指猴子們。

與:給。

若:文言文中的人稱代詞,代「你」、「你們」,文中指猴子們。

芧(x&ugra一ve;):橡樹的果實,俗稱「橡實」。

朝:早上。

足:夠,足夠。

眾:所有的。

皆:都。

起怒:一齊生氣起來。

怒:惱怒,生氣。

伏而喜:都很高興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動物感到滿足時的動作)。

【朝三暮四:寓意】

這個故事原來的意義,是闡述一個哲學道理,是《莊子·齊物論》中一則重要的寓言故事,無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其實眾猴子所得到的並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們喜怒為用就顯得很可笑。

狙公好比是載眾生的「大塊」而猴子就像是紛亂紅塵中的眾生。

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們就有同一性。

最後不免像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告誡人們要放開計較得失的凡心,因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時的,到最後我們將會發現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麼,也沒有得到什麼。

因為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一種。

宋《二程全書·遺書·十八·伊川先生語》:「若曰聖人不使人知,豈聖人之心是後世朝三暮四之術也?」

遺憾的是,後來應用這個成語的人,並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處,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後者指的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一會兒倒向秦國,一會兒倒向楚國。

就像在美蘇爭霸時期,有些非洲國家時而倒向美國,時而倒向蘇聯。

朝三暮四本來與此無關,但以訛傳訛,天長日久,大家也就習慣把「朝三暮四」理解為沒有原則,反覆無常了。

【朝三暮四:道理】

這則寓言的前文與後文作者都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前文說「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意思是:耗費心思方才能認識事物渾然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狀和特點,這就叫「朝三」。

後文說「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譯文:因此,古代聖人把是與非混同起來,優遊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裡,這就叫物與我各得其所、自行發展。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小學文言文》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朝三暮四:原文】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小學文言文》《朝三暮四》原文、翻譯、賞析,《朝三暮四》的寓意和道理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