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六【原文】邵雍字堯夫《課外文言文》《宋史·邵雍傳》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課外文言文

課外文言文 - 《宋史·邵雍傳》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

《宋史·邵雍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原文】

邵雍字堯夫。

少時,自雄其才,慷慨欲樹功名。

於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

已而歎曰:「昔人尚友於古,而吾獨未及四方。」

於是逾河、汾,涉淮、漢,周流齊、魯、宋、鄭之墟,久之,幡然來歸,曰:「道在是矣。」

遂不復出。

北海李之才攝共城令,聞雍好學,嘗造其廬,謂曰:「子亦聞物理性命之學乎?」

雍對曰:「幸受教。」

乃事之才,受《河圖》、《洛書》、《宓義》八卦六十四卦圖像。

初至洛,蓬蓽環堵,不芘1風雨,躬樵爨以事父母,雖平居屢空,而怡然有所甚樂,人莫能窺也。

及執親喪,哀毀盡禮。

富弼、司馬光、呂公著諸賢退居洛中,雅敬雍,恆相從游,為市園宅。

雍歲時耕稼,僅給衣食。

名其居曰「安樂窩」,因自號安樂先生。

旦則焚香燕坐,晡時酌酒三四甌,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興至輒哦詩自詠。

春秋時出遊城中,風雨常不出,出則乘小車,一人挽之,惟意所適。

士大夫家識其車音,爭相迎候,童孺廝隸皆歡相謂曰:「吾家先生至也。」

不復稱其姓字。

或留信宿2乃去。

好事者別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窩」。

司馬光兄事雍,而二人純德尤鄉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飭曰:「毋為不善,恐司馬端明、邵先生知。」

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

雍德氣粹然,望之知其賢,然不事表襮3,不設防畛4,群居燕笑終日,不為甚異。

與人言,樂道其善而隱其惡。

有就問學則答之,未嘗強以語人。

人無貴賤少長一接以誠故賢者悅其德不賢者服其化一時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風聞天下。

熙寧行新法,吏牽迫不可為,或投劾5去。

雍門生故友居州縣者,皆貽書訪雍,雍曰:「此賢者所當盡力之時,新法固嚴,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賜矣。

投劾何益耶?」

嘉祐詔求遺逸,留守王拱辰以雍應詔,授將作監主簿,復舉逸士,補穎州一團一 練推官,皆固辭乃受命,竟稱疾不之官。

熙寧十年,卒,年六十七,贈秘書省著作郎。

元祐中賜謚康節。

(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六‧道學一》,有刪節)

【譯文】

邵雍,字堯夫。

邵雍年少的時期,也是自稱有雄才大志的人,慷慨激揚的欲求取功名。

凡是書籍他都要去認真的去讀。

開始為學就是艱苦而勤奮的。

冬天不生爐子,夏天不打扇子,夜裡不睡覺地刻苦學習 好幾年。

在苦讀中他歎息道:「過去的古人們,為求學尚好訪友拜師的,但唯有我自己沒有去四方走走學學的。」

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就越過黃河、汾河、徒涉一江一 淮、漢一江一 平原。

考察了西周的那些分封國的齊、魯、宋、鄭遺址,遊歷了很長時間,然後幡然歸來感歎地說道:「道就在這啊!」於是不再出行遠遊。

當時北海李之才擔任共城縣令,聽說邵雍好學,便親自造訪其廬。

問邵雍說:「你知道萬物中的道理和性質、性命的學說嗎?」

邵雍回答道:「如果我有那個幸運的話,願意接受先生的傳授教育。」

於是侍奉於李之才左右,系統學習 了《河圖》、《洛書》,伏羲氏八卦六十四圖像。

邵雍初到洛一陽一的時候,非常的貧寒,所居住的房屋四面用蓬草做成的,不能擋風避雨。

在這樣的環境下邵雍親自打柴、燒火做飯來侍奉自己的父母。

雖然總是很窮苦,什麼也沒有,但他很安然自得其樂的樣子,周圍的人不能理解。

(人們不知道這樣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裡怎麼就這樣的安然生活的原因何在。

)到了他母親去世的時候,為盡孝道,他傾其所有安葬了母親,成為一貧如洗的人了。

當時的前宰相富弼、做過高官寫《資治通鑒》的司馬光、大學問家、著名詩詞家呂公著等退居洛中,敬重邵雍的儒雅高深的學問,為大家在一起一交一 談的方便就集資為邵雍置辦了接近都市的宅院。

從此,邵雍依據時節耕種收穫,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他為自己的宅院起名叫「安樂窩」,於是自己起個道號叫「安樂先生」。

邵雍時常早上就焚香安適地坐著(思考問題),到吃晚飯時總要喝三四甌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不至於大醉,興起的時候就自己吟詠作詩。

春秋農閒時節,常出入城鄉遊歷、風雨天常不出門,出門就乘坐小車,一個人推著,隨意所行。

當官的人家聽到他那獨特熟悉的車音,爭相迎候,連小孩子和老夫人和那些僕人、衙役們都會歡愉的說「我家先生來到了。」

不再直呼他姓名的。

有時候留下連宿兩夜才離開。

有好事者在洛一陽一周邊建有別緻的小屋,如同是邵雍的小歇的居所,以方便他的到來時居祝名字叫「行窩」。

司馬光以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邵雍。

它們二人的純正品行成為四周鄉里所仰慕學習 楷模。

父親訓斥兒子,哥哥教育弟弟都會說:「不要做不好得事,恐怕司馬端明、邵先生知道。」

有讀書的士子取道洛一陽一,有不去官府,但必到邵雍處拜望的。

邵雍德行氣質純粹,看上去就知道他的賢良,但邵雍自己從來不表露自己。

不設置什麼界限。

和大家在一起談笑風生的,沒有區別於他人。

與人一交一 談,樂意說人家的長處而隱諱人家的缺陷。

有靠近他向他請教問學的,他總盡力地解答,從不以強迫的方式來告訴別人。

待人不分貴賤,不論年紀大小,一樣誠懇地接待。

所以,賢良的人喜歡他的德行,不賢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

一時間洛一陽一人才特盛行,忠厚之風傳遍天下。

熙寧時頒行新法,官吏受脅迫難以推行,有的就遞上引咎辭職的呈文,想要離開。

邵雍居住在州縣的門生舊友都帶著書信造訪邵雍,邵雍說:「這是有才德的人應當盡力的時候,新法固然苛嚴,能盡己之力寬厚一分,老百姓就會受一分恩賜。

棄官有什麼好處呢?」

嘉祐時,皇帝下詔求散失的賢才,西京留守王拱辰把邵雍上薦應詔,任命他為將作監主簿,下詔再推舉有傑出才能的人,補任穎州一團一 練推官,都堅決推辭之後才接受任命,最後還是稱病不赴任。

熙寧十年,去世,終年六十七歲,追贈他秘書省著作郎。

元祐時又賜予他謚號康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課外文言文》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六【原文】邵雍字堯夫《課外文言文》《宋史·邵雍傳》原文及翻譯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