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李廌,字方叔,其先自鄆徙華《課外文言文》《宋史·李廌傳》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課外文言文

課外文言文 - 《宋史·李廌傳》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

《宋史·李廌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李廌,字方叔,其先自鄆徙華。

廌六歲而孤,能自奮立,少長,以學問稱鄉里。

謁蘇軾於黃州,贄文求知。

軾謂其筆墨瀾翻,有飛沙走石之勢,拊其背曰:「子之才,萬人敵也,抗之以高節,莫之能御矣。」

廌再拜受教。

而家素貧,三世未葬,一夕,撫枕流涕曰:「吾學忠孝焉,而親未葬,何以學為!」旦而別軾,將客遊四方,以蕆其事。

軾解衣為助,又作詩以勸風義者。

於是不數年,盡致累世之喪三十餘柩,歸窆華山下,范鎮為表墓以美之。

益閉門讀書,又數年,再見軾,軾閱其所著,歎曰:「張耒、秦觀之流也。」

鄉舉試禮部,軾典貢舉,遺之,賦詩以自責。

呂大防歎曰:「有司試藝,乃失此奇才耶!」軾與范祖禹謀曰:「廌雖在山林,其文有錦衣玉食氣,棄奇寶於路隅,昔人所歎,我曹得無意哉!」將同薦諸朝,未幾,相繼去國,不果。

軾亡,廌哭之慟,曰:「吾愧不能死知己,至於事師之勤,渠敢以生死為間!」且作文祭之曰:「皇天后土,鑒一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萬古英靈之氣。」

詞語奇壯,讀者為悚。

廌喜論古今治亂,條暢曲折,辯而中理。

當喧溷倉卒間,睥睨而起,落筆如飛馳。

元祐求言,上《忠諫書》《忠厚論》,並獻《兵鑒》二萬言論西事。

朝廷擒羌酋鬼章,將致法,廌深論利害,以為殺之無益,願加寬大,上納其言。

廌中年絕進取意,始定居長社,縣令李佐及裡人買宅處之。

卒,年五十一。

【譯文】

李廌,字方叔,他的祖先從鄆遷居到華。

李廌六歲便沒了父親,能夠發奮自立,稍微長大點,憑借學問精通而在鄉里被稱頌。

他到黃州拜謁蘇軾,贈送文章以求被知曉。

蘇軾說他的文筆如波濤翻騰,有飛沙走石的氣勢,拍著他的背說:「你的才華,是可以和萬人匹敵的,如果再有高尚的節操促進,就沒有人能比得上你了。」

李廌拜了兩拜接受了蘇軾的教導。

李廌家向來貧窮,接連三代都沒有安葬,一天晚上,他摸著枕頭流著眼淚說:「我在這裡學習 忠孝的道理,但父母沒有安葬,還要學習 幹什麼呢!」天亮就告別了蘇軾,打算遊歷四方來完成這件事。

蘇軾熱情給予他幫助,又作詩勉勵有節操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幾年,李廌便把累積幾代的靈柩三十多副全部集中起來,歸葬於華山之下,范鎮立碑作表讚美了這件事。

李廌更加勤奮讀書,又過了幾年,再見到蘇軾,蘇軾看到他的著作,讚歎道:「這是和張耒、秦觀同類的啊!」鄉里舉行禮部考試,蘇軾主管貢舉,遺漏了李廌,作詩自責。

呂大防感歎說:「有司主試才藝,竟然遺失了這一奇才啊!」蘇軾和范祖禹商量說:「李廌雖然身在山林,但他的文章有錦衣玉食的氣質,把奇寶捨棄於路邊,是古人所歎恨的,我們怎能沒有這種遺憾呢!」然後打算一起推薦李廌給朝廷,沒多久,幾人相繼離開京都,此事便沒有結果了。

蘇軾去世,李廌慟哭,說:「我慚愧自己不能為知己而死,至於勤勉侍奉老師,哪敢因生死相隔而間斷!」並且寫文章祭奠蘇軾道:「皇天后土,鑒一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萬古英靈之氣。」

詞語奇崛雄壯,讀到的人會感到恭敬。

李廌喜歡談論古今世道的安定與動亂,思路通暢而又條理分明,雄辯而又合乎道理。

當遇到世道混濁非常事變時,就拍案而起,傲然而視,落筆如飛。

元祐年間要求臣民上書言事,李廌上書《忠諫書》《忠厚論》,並進獻二萬字的《兵鑒》談論西邊戰事。

朝廷擒拿羌族首領鬼章,將要以法治罪,李廌深刻論析利害關係,認為殺鬼章沒有好處,希望寬大處理,皇上採納了他的建議。

李廌中年無意進取,才定居在長社,縣令李佐和鄰里買了住宅讓他祝李廌死的時候五十一歲。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課外文言文》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原文】李廌,字方叔,其先自鄆徙華《課外文言文》《宋史·李廌傳》原文及翻譯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