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貞原文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課外文言文》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查詢

請輸入關鍵字:

例如:課外文言文

課外文言文 - 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

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及翻譯

王世貞

原文

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

予未敢以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

是時言取璧者,情(1)也,非欲以窺趙也。

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

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2)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

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3),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與城,而紿(4)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於秦?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

令秦王怒而僇(5)相如於市,武安君(6)十萬眾壓邯鄲(7),而責(8)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9),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

若其勁澠池(10),柔廉頗(11),則愈出而愈妙於用。

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1]

[1]

【譯文】

藺相如完璧歸趙,人人都稱讚他。

但我不敢苟同這一看法。

秦國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詐趙國以勒索和氏璧。

這時說它要得到璧是實情,而不是借此以窺視趙國。

趙國知此實情就不給,不知此實情就給;知此實情而懼怕秦國就給,知此實情而不懼怕秦國就不給。

這只要兩句話就能解決了,為何既懼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況且秦國想要得到玉璧,趙國不給,雙方都沒有什麼是非曲直可言。

趙國送去玉璧而秦國不給城,其曲在秦。

秦國給城而趙國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趙。

要想使秦國理屈,則不如放棄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則不如不給。

秦王既然按照地圖劃給了城池,又設九賓之儀典,齋戒之後才接受玉璧,其勢已是不得不給城的了。

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給城,相如便可上前陳述:「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不會給城的。

這璧不就是趙國的一塊玉璧嗎?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國的寶物。

現在假如大王以一塊璧的緣故,而拋棄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會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樣拋棄了他們。

大王不給城,而騙去了趙國的璧,為了一塊璧的緣故而失信於天下,我請求死在這裡,以表明大王的失信。」

這樣,秦王未必不歸還玉璧。

而當時為什麼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離,從而使理直的一方歸於秦國呢!當時秦國並不想與趙國關係破裂埃假如秦王怒斬相如於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萬大軍逼臨邯鄲,責問璧的去向以及趙國的失信,一次獲勝可使相如滅族,第二次獲勝玉璧終究還得屬於秦國。

因此我說,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

至於他在澠池對秦國的強硬較量,以柔韌使廉頗慚悟,就越來越顯得高妙了。

而他能完璧歸趙的原因,的確是上天在偏袒他啊![1]

【註釋】

(1)情:真實意圖。

(2)曲:不公正,不合理。

(3)九賓:九位迎接使者的儐相,皆立於朝廷上,是戰國時期隆重的外一交一 禮節。

(4)紿(dai):欺騙,欺詐。

(5)僇:通「戮」,殺。

(6)武安君:秦將白起的封號。

(7)邯鄲: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市。

(8)責:求,這裡指索齲

(9)族:滅族。

(10)勁澠池:指藺相如在澠池(今河南林縣)迫秦王為趙王擊缶之事。

(11)柔廉頗:指藺相如對趙大將廉頗委曲容讓,終使廉頗感悟並負荊請罪之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課外文言文》未分類項
起名測名
黃歷查詢
詩詞歌賦
實用查詢
免費測試
猜你喜歡
網名大全

王世貞原文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課外文言文》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及翻譯

© 2007-2025 喜蜜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