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這裡提供關於冬至的習俗,內容包括:冬至節氣習俗,冬至的由來和習俗,冬至應該吃什麼,冬至吃什麼養生,冬至吃什麼菜,冬至節氣食俗,冬至食俗菜品,冬至養生菜,冬至養生湯,冬至養生藥膳,冬至養生粥。
冬至有獨特的節令食文化。例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較為普遍的是冬至吃餛飩的風俗,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
「冬至餛飩夏至面」,山東部分地區這天要吃餛飩或者水餃。臨沂、鄒城、新泰等地有蒸冬的習俗。臨沂人用五穀雜糧面蒸窩頭,鄒城人則蒸餑餑。傳說蒸冬是為了祈禱來年揚場時有風。民謠說,「蒸冬蒸冬,揚場有風」。
南方冬至掃墓後,同姓宗族祠堂會按人丁分發「胙肉」。肉有生、熟兩種,分時有許多規矩。冬至肉通常用祠堂公積金或富家捐款購置,族長主理其事,在當地被視作一份厚禮。
「供冬至團」也見於江南。冬至團是以糯米粉為麵團,內包肉、菜、糖、果、豇豆、赤豆沙、蘿蔔絲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贈送親鄰或待客,是冬至家宴上的必備食品之一。
湯圓也是冬至時令食俗,在江南尤為盛行。用糯米粉做圓子,祭祖後全家聚食,叫做「添歲」。此外還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我國台灣還保留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齊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祭典之後,會大擺宴席,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為「食祖」。
合肥民間在過冬至節時,時興吃南瓜糊。先將封存已久的老南瓜洗淨,然後切塊入鍋煮至爛熟,再加入麵粉攪拌成糊狀,煮沸後即可。其味香甜可口、暖胃熱身,為群眾喜愛的應節食品。
◎ 豬肉蛋黃餛飩
材料:豬肉餡240 克,鹹蛋3 個,餛飩皮150 克。
調味料:料酒、蔥姜水、精鹽、胡椒粉、高湯、香菜末各適量。
做法:
1 豬肉餡剁細,加入料酒、蔥姜水、精鹽、胡椒粉拌勻成餡料;鹹蛋煮熟去除蛋白後,將蛋黃切丁,再拌入餡料中。
2 每張餛飩皮包入少許餡料,包成餛飩,放入開水鍋中煮熟至浮起。
3 高湯燒沸,盛入碗內,盛入煮好的餛飩,撒入香菜末即可。
◎ 肉麩湯圓
材料:豬肉100 克,小麥麩50 克,水磨糯米粉250 克。
調味料:蔥末、精鹽各適量。
做法:
1 先將小麥麩炒黃備用;豬肉洗淨剁碎,加小麥麩、蔥末、精鹽製成餡備用。
2 糯米粉放入盆中,加開水和面,包入餡心做成湯圓,入開水鍋中煮熟即可。
◎ 蠔油雙菇
材料:鮮草菇、鮮香菇各250 克,青菜心150 克。
調味料:蔥片、薑片、料酒各5克,蠔油10 克,精鹽適量,水澱粉少許。
做法:
1 將草菇、香菇洗淨切片,用沸水汆一下,撈出備用;青菜心洗淨切片。
2 鍋置火上,放油燒熱,下入蔥片、薑片爆鍋,倒入草菇和香菇煸炒,加入蠔油、精鹽、料酒及青菜心,翻炒熟,用水澱粉勾芡,淋上熟油,裝盤時將青菜心擺在盤周圍,雙菇盛在盤中即可。
【養生有道】
蘑菇所含的植物纖維素可防止便秘,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對腫瘤有預防作用。蘑菇還具有消食、提神、平肝陽、追風散寒的作用.
◎ 素炒菠菜
材料:菠菜500 克。
調味料:花椒3 克,大蒜10 克,精鹽適量,味精、香油各少許。
做法:
1 將菠菜洗淨切段;大蒜去皮,壓成蒜泥。
2 鍋置火上,放油燒熱,放入花椒,小火炸至變色後撈出花椒棄去。
3 將菠菜段下鍋,翻炒幾下,放入精鹽、蒜泥,再炒約3分鐘,待菠菜成熟軟嫩,略有湯汁時,放入味精、香油,炒勻即可。
【養生有道】
菠菜不僅含有大量的β胡蘿蔔素和鐵,也是維生素B6、葉酸和鉀的極佳來源。它對缺鐵性貧血有改善作用,能令人面色紅潤。
◎ 紅燒蹄筋
材料:水發牛蹄筋250 克。
調味料:蔥段30 克,醬油15 克,料酒10 克,白糖5 克,高湯200 克,水澱粉、精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
1 將蹄筋切成長5厘米、寬厚約1厘米的條,放入沸水中略焯一下,撈出瀝干。
2 炒鍋上火,放油燒熱,將蔥段放入煸炒出香味且蔥略變為金黃色時,加入蹄筋,迅速翻炒,使蹄筋均勻受熱,加入醬油、料酒、精鹽、味精、白糖、高湯,開鍋後轉用小火燒約10 分鐘,再用大火加熱,用水澱粉勾芡,將湯汁收濃即可。
【養生有道】
蹄筋對腎虛腰痛、關節炎、貧血、老年性骨質疏鬆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症有一定療效。其所含的膠原蛋白能延緩組織萎縮,減少皮膚干皺。老年人適當多吃蹄筋,有延年益壽的作用。
◎ 五味汁炒茄子
材料:長茄子2 條,雞脯肉80 克,青椒、紅椒各1 個。
調味料:蔥段、高湯、豆瓣醬各20克,蒜片、薑片、料酒、醋各5 克,雞蛋清1 個,精鹽、水澱粉各適量,白糖15 克,生抽10 克,胡椒粉、香油各少許。
做法:
1 茄子洗淨,去蒂剖開,再切成大塊;青椒、紅椒去子,除蒂,洗淨切片。
2 雞肉洗淨切成長片狀,加料酒、精鹽、蛋清、少許水澱粉醃約15分鐘。
3 鍋置火上,放油燒熱,放雞片滑熟盛出;原鍋再放入茄子塊、青椒片、紅椒片及適量的水,翻炒至茄子熟透時盛出。
4 另起鍋置火上,放油燒熱,下蒜片炒至焦黃,放入豆瓣醬、薑片、蔥段炒勻,倒入雞片、茄子塊、青椒片、紅椒片,倒入生抽、白糖、胡椒粉、醋、高湯翻炒均勻,用剩餘水澱粉勾芡,淋上香油即可。
【養生有道】
茄子具有止痛活血、清熱消腫、利尿及防止血管破裂、降血壓等功效。
◎ 炒合菜
材料:大白菜幫50 克,荸薺、冬筍、熟板栗、香干各20 克,蝦仁10 克。
調味料:料酒10克,精鹽適量,味精、水澱粉各少許。
做法:
1 荸薺去皮洗淨切片;冬筍去皮洗淨切片,入沸水略焯;板栗去殼,切成兩半;大白菜幫洗淨切碎;香乾洗淨切片。
2 將蝦仁洗淨,瀝干,加入少許水澱粉上漿。
3 鍋置火上,放油燒熱,倒入荸薺片、大白菜幫碎、冬筍片和板栗略炒,然後放入香干片炒勻,加入料酒、精鹽和少量水,再加入蝦仁炒熟,加入味精調味,用水澱粉勾芡即可。
【養生有道】
此菜為六種原料合炒,荸薺具有清熱生津、化濕祛痰、涼血解毒等功效;板栗能益氣健脾、補腎強身;蝦仁和香干提供了較高的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其他原料也互為補充,富有營養,是一道美味的保健菜餚。
◎ 蓮藕豬脊髓湯
材料:連骨豬脊髓500克,蓮藕250克。
調味料:蔥段、薑片、料酒、精鹽各適量。
做法:
1 將蓮藕洗淨,切成厚片;豬脊髓洗淨,入沸水中汆燙後撈出,瀝干水分。
2 將豬脊髓與藕片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放入蔥段、薑片和料酒,用大火燒開後轉用小火慢燉約150分鐘至熟,撈去蔥段、薑片,加入精鹽調味即可。
【養生有道】
此湯滋陰補髓。適用於陳舊性腰肌勞損所導致的腰痛、腰膝酸軟、四肢乏力等症的輔助食療。
◎ 牛肉紅棗湯
材料:牛肉250 克,紅棗20 克。
調味料:精鹽、料酒、薑片、味精各適量。
做法:
1 牛肉洗淨切小塊;紅棗洗淨。
2 將牛肉塊、紅棗同入砂鍋,加清水適量,放入料酒、薑片,燉至牛肉熟爛,加入精鹽和味精調味即可。
【養生有道】
此湯補中益氣,助肌生長。
◎ 龍鳳湯
材料:蛇肉150 克,雞脯肉、冬筍各100 克,火腿20 克。
調味料:雞湯1000 克,薑片、料酒、香油、精鹽、味精、胡椒粉各適量。
做法:
1 蛇肉洗淨,斬成段,放入鍋中,倒入部分雞湯,加入薑片,上火煮熟後撈出,撕成細絲。
2 雞脯肉、冬筍、火腿洗淨,分別切成細絲。
3 鍋置火上,倒入剩餘雞湯,煮開後放入蛇肉絲、雞絲、冬筍絲,調入料酒、精鹽、味精拌勻,撒入火腿絲,煮熟後淋入香油,加少量胡椒粉即可。
【養生有道】
此湯理氣活血,祛風通絡,強筋健骨。可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老年筋骨虛弱所導致的關節酸痛、腰膝疼痛等症的輔助食療。
◎ 蓮藕章魚湯
材料:蓮藕、章魚各250 克。
調味料:精鹽2 克,香油少許。
做法:
1 蓮藕洗淨切片;章魚加工整理,洗淨,切小塊。
2 將蓮藕片放入砂鍋,加入適量清水,上火煮至斷生,再放入章魚塊,煮熟後加精鹽調味,淋入香油即可。
【養生有道】
此湯有清血熱、降肝火的功效,對高血壓症有一定食療作用。
◎ 翠絲排骨濃湯
材料:排骨5 塊,海帶適量。
調味料:蔥絲、姜絲各6克,料酒、精鹽、香油各適量。
做法:
1 海帶洗淨,用清水浸泡約2小時,取出後用清水洗淨,切成粗絲;排骨洗淨,斬成小塊,入沸水略焯後撈出。
2 鍋置火上,放清水、蔥絲、姜絲、料酒、排骨,大火燒開,撇去浮沫,改小火燉約1小時,加入海帶絲再燉約20 分鐘至材料成熟,加精鹽調味,淋上香油即可。
【養生有道】
海帶一直被叫做「長壽菜」,其所含的鈣元素能降低身體對膽固醇的吸收,進而降低血壓;同時,海帶還能幫助身體排出一些有毒的放射性物質。
◎ 羊肉粥
材料:羊肉250 克,白蘿蔔1 個,粳米150 克。
調味料:精鹽、蔥碎、薑末各適量。
做法:
1 羊肉洗淨切丁,焯去血水以去除膻味;白蘿蔔洗淨切小塊;粳米洗淨。
2 將羊肉丁、白蘿蔔塊、粳米、蔥碎、薑末放入鍋內,加入適量水,上火煮熟成粥,加精鹽調味即可。
【養生有道】
本粥具有益氣血、暖脾胃、添精補髓的作用,適於陽氣不足、氣血虧損、腰膝酸軟者服用。
◎ 蕃薯粥
材料:蕃薯500 克,粳米200 克,枸杞子10 克。
調味料:白糖50 克。
做法:
1 將蕃薯去皮洗淨切成小塊;枸杞子洗淨備用;粳米淘洗乾淨。
2 鍋置火上,放水燒開,加入粳米、蕃薯塊、枸杞子煮約30 分鐘至材料熟爛,再加入白糖調味即可。
【養生有道】
健脾養胃,滋腎補肝。適用於脾胃虛弱、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氣短乏力等症的輔助食療。
◎ 防風蔥白粥
材料:防風10克,蔥白2根,粳米60克。
做法:
1 將防風、蔥白洗淨,一同放入砂鍋,加清水適量,急火煎煮取汁備用。
2 粳米洗淨,入鍋,加水適量,用大火燒開後轉用小火煮熟成稀粥,調入藥汁,攪勻即可食用。
【養生有道】
祛風解表,散寒止痛。可壯骨強筋,並可用於風寒濕痺、骨節酸痛等症的輔助食療。
◎ 天麻燉烏雞
材料:烏雞1 只(約750 克),天麻25克,川芎、白茯苓各10 克。
調味料:薑片5 克,料酒10 克,精鹽適量,香菜段少許。
做法:
1 烏雞放入冷水中,燒開,焯去血沫;中藥洗淨,放入雞腹中,用線縫好口。
2 把烏雞放入砂鍋內,加入薑片、料酒和適量水,燒開後用小火燉約1小時,放精鹽再燉約20 分鐘至材料熟爛,撒上香菜段即可。
【養生有道】
烏雞的舒經活血、調節內分泌等功效,對老年女性大有益處。天麻、川芎、茯苓對神經衰弱的頭昏、頭痛、失眠等,均有輔助治療之效,既能平肝熄風止痛,又能滋養鎮靜安神,與烏雞等配合,補虛作用頗為明顯。
◎ 羊肉包子
材料:麵粉、羊肉各500 克,鎖陽50 克。
調味料:薑末5 克,蔥末、醬油各10克,精鹽2 克,味精1 克,豬油50克。
做法:
1 將鎖陽洗淨,瀝干水分,研末。
2 羊肉洗淨,絞成肉末,加入鎖陽末、薑末、蔥末、醬油、精鹽、味精、豬油拌勻,攪打起勁,製成餡心。
3 麵粉加水製成麵團,待面發後揪劑兒擀成皮,逐一包入餡心成包子,入籠蒸約10 分鐘至熟,取出即可。
【養生有道】
補腎壯陽。適用於腎陽虛弱所致的腰膝酸軟、肢冷畏寒等症的輔助食療。